□李伟明
《续资治通鉴》第七卷有一段宋太祖与侍臣李承进的对话,对今天的行政管理工作颇有启示。
宋太祖问曾经效力过后唐的左飞龙使李承进,后唐庄宗以其英武平定中原,为什么享国时间却不长。李承进说,庄宗喜欢打猎,经常姑息放纵部下。每次外出打猎,禁军卫士就拉着马头向他要赏赐,庄宗也就满足他们的要求。威令不行、赏赐无度,这大概就是庄宗失败的原因。宋太祖听后,为后唐庄宗在黄河两岸征战二十年而得天下、却不能用军法约束部下而感慨,表示自己一方面不吝惜爵禄关心士卒,另一方面要是他们胆敢触犯军法,一定以利剑对待。
与后唐庄宗李存勖的无原则相比,宋太祖赵匡胤恩威并施,在管理上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作为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在五代十国时期也算一时“猛人”。然而,他尽管军事能力出众,但缺乏高明的行政管理能力,所以注定了只是个昙花一现般的人物。
“管人”是件不容易的事。它不是完全依靠权柄,呼来喝去下命令那么简单。管得严厉,人人畏手畏脚,什么事都不敢干,大到整个社会、小到一个单位都将缺乏生气;管得宽松,不自觉的人胆大妄为,违规违法之事屡禁不止,无论是单位还是社会都可能混乱无序。凡事过犹不及。这两个极端,显然都不是理想状态。
本人参加工作几十年,两种情况都看到过。早年,曾见某单位,有一任领导庸碌无为,根本不管事,工作只需要完成数量就行,从来都没有“质量”的概念。整个单位作风散漫,大家都懒洋洋的,很多人每天下午几乎不用上班,即使在单位也是去职工俱乐部打球娱乐而已。在旁观者眼中,这种生活除了让人看不到希望,倒也没别的不好,尤其适合喜欢混日子的人。然而,职工们并没有找到什么幸福感。连一名几乎整年不用干什么活的工勤人员都抱怨,这地方待得太无聊了,会闲出病来。而某些头脑灵活、“门路”宽广的人,则利用手上资源,尽情地办私事,从来也没听谁对此提出过批评。那时候,曾听得一些职工用“出生入死”来形容这个单位,意思是调离出去的都“活”了,调进来则“死路一条”,倒也有几分形象生动。
差不多同时,另一个单位,有一任领导则对部下严厉得可谓苛刻。这个单位的人整日战战兢兢,大气不敢出。有人背后笑谓,只要在办公室听到领导的脚步声,大家便高度紧张,如临大敌。这样的单位,自然没有什么创造力,谁都不敢在工作中主动作为,因为干得好倒也罢了,一旦效果不理想,便必定挨批,那又何苦呢。
面对这些情况,很多人常常感慨,上班也得看运气,遇到一个什么样的领导真是太重要了。这话基本有道理。工作氛围对工作者的心情来说太重要了。氛围好则心情好,心情好则效率高。而工作氛围,与管理者的管理之道又直接相关。
行政管理应当宽严有度。太宽了或者太严了,效果都未必理想。那么,如何把握这个度?其实并不难。简单地说,宽,不要宽到让人躺平不想干;严,不要严到人人噤若寒蝉不敢干。既能放开手脚,又能心存敬畏,社会便既有活力,又有秩序。
具体到一个单位的领导者来说,一方面要从严要求部下做好工作,不能因为担心影响“口碑”或丢“选票”而降低要求,任意“和稀泥”,对事业不负责任;另一方面,还得关心部下,随时掌握他们工作、生活中存在的现实困难,努力帮他们解决问题,以免除其后顾之忧。同时,要善于宽容一些不影响大局的失误。吹毛求疵不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容易让个体丧失自信力,使团队失去凝聚力;无原则做滥好人则导致一盘散沙,便宜了个别人,却寒了多数人的心,拉低队伍整体战斗力。
《续资治通鉴》第八卷还有一则关于宋太祖懂得宽容的记载:开宝八年(975年)三月,尚食局进供膳食,宋太祖看到有虱子沿着装食物的器皿爬走,对身边人说,不要让掌管膳食的人知道这事。宋太祖知道,如果后勤部门负责人知道虱子之事,必定从重处罚相关责任人。而这纯属百密一疏、防不胜防之事,在事实上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换了别人用餐,根本不是个事。所以,出于关心底层工作人员,宋太祖选择了低调处理。对领导者来说,管理该管到什么程度,哪些事必须严格,哪些事可以放手,哪些事可以“容错”以及如何“容错”,参考一下宋太祖的做法,或许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