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晓慧 特约记者刘林美
近日,记者走进上犹县黄埠镇感坑村坪田坝组看见,江边游步道、森林乐园、露营地、民宿等景点游人如织,人气火爆。感坑村坪田坝三面环水,仙人湖绕村而过,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坪田坝如今成了当地近郊乡村游的热门目的地。
然而,眼前这片风景如画、山清水秀的生态“绿岛”,几年前却是一片水土污染严重、植被稀少之地,村民也纷纷搬离。
“蒙尘”的河岸恢复美貌
坪田坝的华丽转身,离不开生态治理。“乘着成功申请到2019年全国两个、江西唯一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专项项目——上犹县英稍片区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的东风,我们邀请中国科学院环境研究中心的技术人员进行整村生态修复规划。”上犹县发改委副主任廖良祯介绍,当地按照“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的思路,推进雨污分流,开展源头治理、全流域治理。
当地通过做通企业和群众工作,最终促使项目区域内的“小、散、乱、污”企业搬迁并转型升级,村民们也纷纷支持改造项目,如今区域污水管网和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已经建成,还增设了污水处理远程监控设备。
岸线治理是水生态治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当地大力推进堤岸、堤内、堤外立体增绿等建设,建成多层次、大绿量、高标准的护堤林带,筑牢河湖生态屏障。“为了保留河道原有的自然形态,一方面,我们认真推敲堤防布置线和水面线,在岸上种植千峰草、美人蕉、香樟、红杉等植物,让堤岸四季不同景,兼顾净水和美观;另一方面,在河边布设健身活动广场、休憩廊亭、巡江道、亲水平台,为村民提供活动空间。”廖良祯介绍。
英稍片区是上犹江流域环境质量最薄弱环节,绕坪田坝蜿蜒而过的河水水质状况也间接影响到赣州近300万人口饮用水安全。经过综合治理,如今该组的断面水水质由项目实施前的Ⅲ类水提升为Ⅱ类水,组内的绿色生态河湖廊道初步建成,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整体提升。
村民共享治水生态成果
“生态治理不仅能够优化生活环境,还能从参与项目建设、流转土地等多方面让村民共享治水成果。”上犹县黄埠镇感坑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肖隆德说道。当地村民罗国有和妻子刘宪秀到承建该项目的华悦公司务工,两人在公司月收入能有1万元,家里也买了车,村里像他们这样参与项目建设的家庭不在少数。
清晨朝阳下,英稍片区成片的民房和蔬菜大棚鳞次栉比。为治理之前被企业堆废渣和村民过度使用农药化肥所污染的土壤,该组将100亩土地按一年每亩500元的标准流转给专业公司进行治理与修复。
“如今搭建了现代化的大棚,种上了东南景天和菊苣用以改善土壤,使用智能节水系统对其进行灌溉,植物成熟后便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居住在青山绿水间“小别墅”的罗国胜提到这些高兴地说。现在这些治理好的土壤成了村民增收的“新路子”。
“今年我们将这片土地以每年15万元的标准承包给北京理工大学、赣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让他们种植花卉、树苗和果蔬产品,并在组内建设实验教学基地,带动食宿产业快速发展。”肖隆德说。
为强化资源资产与村庄发展的链接,该组积极开展村落闲置房屋改造,通过发展民宿产业带动村民增收,激活村庄造血功能。目前,投资40万元规划建设的特色民宿“月伴湾”已正式运营,收入可观。该组鼓励当地群众从事餐饮、接待、田园风光营造等工作,并通过房屋流转、土地托管、基地务工等方式入股项目,让村民变成股民,资源变资产。
“绿岛”成为休闲的后花园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在让当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提升的同时,也让坪田坝成为都市人临河亲河的乡村“会客厅”。
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带动了组内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带回了渴望“回家”的村民。曾经不足一米宽的泥泞路拓宽成6米沥青进村路,另一头直达县城的“断头路”也已打通,深山村变成了城边村,一度“空巢”的村组渐渐有了人气,每到傍晚,仙人湖畔1400米长的塑胶游步道上,锻炼的、遛娃的、拉歌的,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想都不敢想,曾经的‘空巢组’打造成花园一样。”两年前从城里搬回坪田坝居住的罗光财感慨万分,“环境好了,交通便利了,让村里客流如潮。以前在城里每个月要还好几千房贷,现在靠着推窗见江的风景,月入好几千。”罗光财把城里110平的楼房换成村里300平的“生态房”,一楼开便利店,三楼改观景品茗房,热火朝天地干起了民宿。
“我一家人在这住了好几天了,这里与县城就一山之隔,风景优美,既可以休闲娱乐,还可以去地里体验采摘新鲜的果蔬。”来自广东省佛山市的游客唐先生坐在江边的民宿里喝着清茶,看着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高兴地说道。
据肖隆德介绍,该组致力于打造成为生态“漫行绿岛”,将农业种植、民宿餐饮和休闲观光相结合,营造风光秀美、和谐宜居的田园生活场景,将坪田坝打造成为都市人休闲度假的“乐园”、体验农耕文明的“果园”。